1866年的夏天,德意志这片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。
奥地利带着11个南德邦国,普鲁士领着14个北德盟友,俩“大哥”争着当德意志的话事人。
这场仗打了没多久,输赢就见了分晓。
7月3日那天,克尼格雷茨战场上,奥地利将军贝内德克带着20万大军,心里还琢磨着“打仗靠的是敢拼敢冲,算那么细没用”。
普鲁士部队不这么干,他们靠着铁路跑得飞快,没多久就把奥军团团围住。
一天下来,奥地利4.4万人要么被打死打伤,要么成了俘虏,剩下的19.6万人撒腿就跑。
这一仗打完,奥地利再也没底气争老大了。
到了8月,《布拉格条约》一签,奥地利得把从16世纪就攥在手里的德意志领导权交出来,之前的德意志邦联也散了伙。
展开剩余75%普鲁士这边可就不一样了,一口气收了700万人和3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,把北德的邦国捏到一块儿,搞了个北德意志邦联。
以前伦敦的报纸还笑普鲁士“连现有的地盘都保不住”,这时候没人敢笑了,它成了欧洲数得着的强国。
当时不少懂军事的都觉得奥地利肯定赢。
毕竟哈布斯堡家的奥地利,以前是欧洲霸主,就算后来没那么强,也是前三的角色。
普鲁士呢?拿破仑战争时还让人打得快投降,长期在欧洲就是个小透明。结果出来,好多人眼镜都碎了。
历史学家马库斯·德宁说过,普鲁士部队的武.器更现代、更实用,奥地利在1848年乱过一阵后,军费就跟不上了。
网上也有人说,奥地利就像个虚胖的巨人,家里民族太多,匈牙利人、捷克人各有各的想法,想捏合到一块儿打仗太难,哪有心思跟普鲁士专心较劲。
有人提,普鲁士的运气和准备都到位了。
毛奇把总参谋部改造成了“战争策划机”,手下全是D尖人才,天天研究怎么打仗,连对方铁路能运多少兵都算得门儿清。
后来打法国时,法国人都说“打败我们的是普鲁士总参谋部”,这话用在普奥战争上也合适。
普鲁士能赢,不是一句“运气好”能说清的。
军事上,两边根本不是一个路子。
1857年毛奇当上普鲁士总参谋长,就把参谋部改了。招来军事学院Z聪明的学生,自己亲.自教,让他们用兵棋推演各种打仗的可能。
普鲁士的铁路修得快,1860年代已经有1.6万公里,25万大军说集结就能集结。
奥地利呢?将军贝内德克还信“勇敢比算计重要”,铁路也没人家多,部队调动慢半拍,克尼格雷茨战役里,眼睁睁看着普军一块一块压上来,愣是没抓住机会。
经济上差得更远。普鲁士1834年就拉着北德的邦国搞了个“关税同盟”,市场、铁路、煤矿全打通了。
鲁尔区的煤、萨尔区的铁,让普鲁士有了实打实的底气。
奥地利没加入这个同盟,经济主要靠农业,工业就维也纳周边有点,还得应付匈牙利这些地方“自己搞经济”的想法,想集中力量太难。
战略上,普鲁士一门心思要统一德意志。
先跟奥地利联手打丹麦抢地盘,回头就跟奥地利翻脸争老大,最后再收拾法国,一步步都按计划来。
奥地利心思太杂,又想管着南德意志,又想占着意大利的地方,家里十几个民族还老闹矛盾,顾东顾不了西,就像抱着一堆玩具的孩子,哪个都舍不得放,最后被盯着一个目标的普鲁士比下去了。
外交上,俾斯麦的脑子太好使。
拉上意大利一起打奥地利,答应意大利不拿到威尼斯就不单独和谈,让奥地利两边受敌。
打完了又不把奥地利逼太狠,怕它转头跟法国合伙。
奥地利就差远了,之前在克里米亚战争里得罪了大鹅,打普鲁士时没一个强盟友帮忙。
就算在意大利战场打赢了,想把威尼斯给意大利,还得先给法国,再让法国转过去,窝囊得很。
奥地利不是真的弱,只是它的强停留在“靠联姻抢地盘”的老时代。
普鲁士的强,是靠铁路、钢铁、专.业的部队和大家对“德意志”的认同拼出来的,踩准了工业时代的节奏。
就像有人说的,奥地利还在数自己有多少邦国时,普鲁士已经在数铁路有多长、钢铁产多少了。
这场较量说到底,是两种国家过日子的方式在比输赢。找准方向、攥紧拳头的,总能跑得更快些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平台哪个好,配资专业股票,证券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